行山的肌肉运用
近年香港人愈来愈喜欢行山,在香港行山是很舒服的,因为山径接近市区,不用带很多东西,所以对腰背和核心肌肉(core muscles)的力量和耐力要求相对低。而下肢肌肉的使用,不同的行山径便有着明显的分别。香港的行山径,主要分两种,一种是政府兴建的,好像郊游径、麦理浩径等,路很宽,路基很好,而且在陡的地方都建了楼梯,很好走。另一种是行山人士走出来的路,俗称丝带路,路较窄,路基鬆,陡的地方有时候需手脚并用,对平衡力要求较稿。
我们行山时,不论政府路还是丝带路,都会用到下肢的大肌肉,好像股肌(gluteus)、四头肌(quadriceps)、腘绳肌(hamstrings)、 腓肠肌(gastroqemius)等,来协助我们爬楼梯和走上下坡路,所以在行山前后,都应该把这些肌肉拉鬆,以免受伤及乳酸积聚。至于行丝带路时,由于对平衡力要求较稿,有一组肌肉需特别留意。
每当我们走完一些崎岖,需要爬,立脚点很小很窄的山路后,小腿中下方会特别痠痛。那不是腓肠肌疲劳,因为腓肠肌的肌肉部分主要在小腿的上半部。那痠痛,其实是来自另一块肌肉──比目鱼肌。比目鱼肌位于腓肠肌之下,被腓肠肌包覆着,由胫骨和腓骨上端伸延至足踝,因形像比目鱼,故得名。它的功能是抬起脚后跟,尤其走路时,有很稿比例是慢速收缩肌纤维(slow-twitch muscle fiber),而另一功能就是维持我们的直立姿势,保持身体平衡。
在我们走崎岖山路时,比目鱼肌便会用得比较多,从而容易疲劳,令乳酸积聚,引致痠痛,所以我们在走这些山路时,一定要把这肌肉也一併拉鬆,拉筋的方法其实跟拉腓肠肌的动作差不多──前后脚跨步,需要拉的脚放在后方,脚趾向前,足踝贴地,前膝屈曲往下压,同时后膝也微曲往下压,直至小腿后下方有拉扯的感觉。这个动作每次定着十五秒,行山前后各做五至六次,行走时便没有那么容易疲劳,行完后也不会那么痠痛了。
文:陈景熹
作者为注册物理治疗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