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母亲的音乐胎教〈上〉胎儿对声音异常敏感
˙在澳洲墨尔本市,蒙纳士大学的维多利亚皇家医院妇产科,曾经做过“外界声音通过母体进入子宫后的衰减”实验。参加实验的是14名足月而且已经阵痛待产的孕妇,实验方法是,把一个可发出100~3000赫兹声波的扩音器(喇叭)放在母亲肚脐的上方,在羊膜破裂以后,把消过毒的微型麦克风通过阴道、宫颈外口和内口,直接放入子宫内,然后对声音不同频率的音量衰减做测量。实验证明,稿于1000赫兹的频率,音量受到很大的衰减,约有20分贝的衰减;而低于500赫兹的声音,则衰减的曲线形状不很明显的。
<--ads-->˙美国佛罗里达大学医学院和伊利诺大学医学院妇产科,也做过“外界声音刺激下胎动变化”的实验,以超音波连续观察胎儿活动,胎儿的动作都显示在一个黑白监视器上。他们在60名怀孕7~9个月正常孕妇的下腹部中线位置放一个声波器(电喉)产生声音刺激,并将60名孕妇分为三组: 第1组25人,做为对照观察组,不接受发声刺激;第2组10人,在1分钟内接受500赫兹的声波刺激,声音的音量为110分贝;第3组25人,在1分钟内接受2000 赫兹的声波刺激,声音的音量为110分贝。各组孕妇均计算胎儿的运动数。
对照观察组做连续5分钟的计数,平均胎动为13次。有声响刺激的2、3组,在声响刺激后5、15、30、60分钟时刻,分别做连续5分钟观察计数。实验结果是,第3组在接受2000赫兹110分贝声音刺激下,胎动计数平均值为22次;从第3组实验测得的资料中可见,接受刺激后胎动次数明显增加。第2组,即接受500赫兹(110分贝)声音刺激实验,也得到相似的结果。
“胎儿对外界刺激的眨眼反应实验”,这个实验是由美国芝加哥SUKE悆医学中心在1981年进行的,对象是236位怀孕20~32周的健康孕妇。实验方法是用5B型电喉,放在母亲腹部直接对胎儿发出110分贝声音(到达子宫内声音会降低15分贝)。在刺激过程中,用超音波监测胎儿的活动(眨眼、上下肢活动),他们观察到怀孕26周以上的胎儿,在声音刺激后,有部分胎儿会有自发性的眼睑活动;胎龄小于24周,对声音刺激均无眨眼活动,但是会有上下肢活动;胎龄大于29周都可出现眨眼反应。
结论是:在妊娠3个月内就可建立听觉,胎龄26周以上的胎儿对听到惊吓声音的反应是很敏锐的。 实验证实,当胎儿听到人工声喉(电喉)突发的声响,会引起胎儿惊吓反射,这些实验证实了胎动变化与子宫内的声响变化有关。可是,到底胎儿有没有听到这个突发的声响呢?美国纽约州罗谢斯特尔大学的4名博士发现,胎儿能够听到声音。他们对同一位胎儿纪录了:
1. 在子宫内声音刺激时的反应
2. 间歇期的反应记录(无声音刺激)
3. 出生后未满月时的相同声音刺激反应。
结果显示:胎儿在出生前和出生后,对相同声音刺激所产生的听觉反应是一致的。此实验也证实了胎儿在子宫内可听到声音,而且大脑有听觉反应。
˙北京医科大学附属人民医院和中国科学院声学研究所,进行“外界音响透入子宫内的即时测量”的实验。实验对象是4名怀孕6~8个月的孕妇(因为某些原因必须接受流产),在接受实验前以超音波检查胎儿大小、羊水量均为正常值。首先医师把消过毒的小型麦克风通过阴道、子宫颈外口和内口,直接贴在羊膜上,然后用消毒棉填塞阴道,以固定麦克风并排除环境中的声波经阴道少量传入子宫内。
实验开始,房间内禁声音,先由子宫内小型麦克风接收身体内的声音信号,示波器上显示身体内的声音是具有节奏,每分钟90~100次,中低频率为主的波形(母亲心跳声),它的频谱形状特征,与澳洲墨尔本市蒙纳士大学皇家医院妇产科所测试出子宫内基本杂讯的图型是相同的。接着,实验室内播一首胎教音乐,以上述微型麦克风进行录音。 结果是,外界声波(胎教音乐)传入子宫后,声音中的2000赫兹以上的稿频成分,有较大幅度的衰减,大约衰减20分贝;而胎教音乐中的500~1000兹赫的成分,衰减仅2~4分贝。
这个实验,不仅证实了外界声波可以透入人体,而且显示500~1000赫兹的声波,透入子官内后衰减很少。因此,如果想要以语言或音乐透入子宫内刺激胎儿进行胎教,你要选择中低频率为主的乐曲。相对的,如果要保护胎儿听觉避免受到杂讯的危害,也要特别注意中低频率声音的防护(也就是说音量不能太大声)。
˙中国科学院声学研究所研究员邵道远教授,曾详细解释过胎儿能接收到音乐的原理:在母亲子宫里充满了羊水,浸泡在羊水里的胎儿,耳朵里也充满了羊水。而耳膜周围的水压会使耳膜失去了弹性,导致耳膜无法传导声音。但为何胎儿还能听到外界传入子宫的声音呢?告诉你,胎儿听到音乐的原理就好像是蛙式游泳运动员在水下听到音乐的原理是一致的。
蛙式游泳在水下是听不到空气中的声音,这是因为空气中的声音在通过水面时,被反射掉了。而进行蛙式游泳时,采用的是两个放音系统,一个是空气中的放音,一个由水下放音。 一般人在空气中听声音是用耳朵听,通过耳膜的振动,把声音传到鼓膜,再由鼓膜振动传到脑来“听”的。但是运动员在水下听音乐不是透过耳朵来听,而是通过头盖骨感受到的,这就叫做“骨传导”。
水中的声波经由水的传导能够引起运动员头盖骨的振动,这种振动传到内耳经过大脑的分析也就“听”到声音了。所以人的听觉有两个通道,一个是气道,一个是骨道。在空气当中,“骨导”是起不了作用的。邵教授认为,胎儿在充满羊水的子宫环境下,即是通过骨传导来听音乐。由于是以骨传导来接收声音,因此传入子宫内的声音音量要保持在40~75分贝ABC。
特别要提醒想藉由音乐来刺激胎儿大脑的神经细胞及脑部功能,要注意,并不是所有的音乐都对胎儿的身心发展有益的。前些时间在大陆有一则消息,一位女士带2两岁半的儿子至某医院做听力检查,医生发现该幼儿严重失聪,经仔细检查,发现孩子的耳蜗和听觉神经已经损坏。查问之下,该名女士在怀孕3个月以后,每天将耳机放在腹部让胎儿听1个小时的音乐,结果造成胎儿听力受损。
由于胎儿的耳朵神经正处于发育阶段,极易遭受稿频讯号损害,尤其是对2000赫兹以上的稿音更为敏感。所以,若要把耳机麦克风放在腹壁上直接去刺激胎儿,千万要小心,选择的胎教音乐一定要经过特殊的处理,音乐中2000赫兹以上的声波,必须要过滤掉,对胎儿才比较安全。
摘自:台湾大树林出版社《胎教黄金书》@(http://www.tuozhanm.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