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敍事治疗」助中风复康者面对人生
手脚失灵、口齿不清、半身不遂甚至全身瘫痪,这些都可能是中风的后遗症。中风及其相关病症令患者不仅生活无法自理,而且陷入沮丧、抑郁等消极情绪,自身和家人都遭受影响。「敍事治疗」可帮助患者走出阴霾,积极面对人生。
「敍事治疗」是一种心理治疗法,它强调个人的经验、能力、人生观等理念,旨在将患者自身拥有但受到忽视的这些心理能力激发出来,以促进身心康复。敍事治疗二十多年前在澳洲和纽西兰萌芽,现在北美等地广获应用,但在香港尚未流行。
香港城市大学应用社会科学系早前推行「一切从中风开始:重燃生命的光彩」计划,为中风患者及其家属施行「敍事治疗」,三年半来成效显着。日前更在大学上演一场「敍事互动剧」,请来多名中风康复者和家人,以演剧形式为大家叙述中风后身心受创、经治疗而终于康复的经历和感受。
当天舞台上,只见一张张灿烂的笑脸,演出的康复者神情开朗,全无中风病态。他们和家人又唱又演,以「一人一故事」的方式,将中风受苦、抑郁沮丧,ABC后「抗风」得胜的经历细细道出,台下观众看得入神,掌声如雷。
在剧情中,中风患者不单肢体受苦,心理也大受压力,自怨自责生活习惯不健康才招致中风,觉得自己是废人,深恐拖累家人,心中苦闷压抑,却耻于求助人。接受「敍事治疗」后,在社工及护士辅导下,他们渐渐认识到中风只是人生旅途中的一站,重新思考生命的意义,重拾积极的生活态度。
康服者现身说法
易鋆灏是台上ABC坐轮椅的中风复康者。他在1991年中风入院,曾经两度昏迷,妻子陈嘉萱一直守在床边。两个多月后,易鋆灏才离开医院,从此坐上轮椅。易先生从前喜欢游山玩水,中风后连日常行动也有困难,心理大受打击,初时经常闭门不出,连朋友亦不敢联络,生怕被误会要向人借钱。幸得妻子多年来不分昼夜悉心照料,并一同参加敍事治疗小组,促使易鋆灏慢慢走出阴影,乐观看待人生,他说:「我是幸运的一个。」
望政府投放资源
2002年,易鋆灏获选为「香港十大再生勇士」之一,2006年获颁ABC届爱心奖。他希望继续用「生命影响生命」,这次参加叙事互动剧场,虽然不离轮椅,表演却毫不逊色,他要用自己的经历鼓励他人,为康复途中的同路人打气。「ABC紧要坚强,有意志一定能打赢仗!」易鋆灏眼神坚定地说。
中风是当前本港第四号致死病症,也是造成长期病患的一大主因。每年约有二万二千多人中风,其中超过三千五百人死亡,其余五成中风患者则长年遭受轻重不等的各类残疾。
香港对中风的治疗,向来集中于肢体功能的恢复,却忽略了患者心理和情绪的康复。城大应用社会科学系助理教授周爱华博士说:「中风患者分别到日间医院、护理中心求医,接受物理治疗数个月就要离开,余下的就是家居护理。我们医疗体系的这种做法,是假定患者的家人能够二十四小时给予护理,但家人可能亦是长期病患者,他们会变得焦虑抑郁,却没有人关注他们的心理健康。」
周爱华博士将敍事治疗法应用于中风复康者及其家属的心理治疗,成效显着。「很多人在治疗后重获人生的价值和意义,不再自怨自责无用、拖累家人,能够继续燃烧生命的光彩,身为复康者也有尊严。看到他们演剧敍述的经历和心情转变,我觉得很受感动。」周爱华博士说。
谈到中风复康治疗法的进步,周博士认为,当今人口加剧老化,中风病例会日益增多;她期待政府增加投放财力物力,以推动中风复康者的心理治疗。
重燃生命光彩
三年半前,城大应用社会科学系在香港赛马会的拨款支持下,开始推行「一切从中风开始:重燃生命的光彩」研究计划,一方面向日间医院招募中风患者,与港九新界各区的二十一所护理机构合作,为这些中风患者及其家属施行两项治疗,其中一项为「敍事治疗」,帮助他们重建信心,积极面对生活。另一方面,亦同时培训护理机构的注册社工,使他们掌握「敍事治疗」的原理和方法,希望将这项治疗方式推广开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