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摘】打开狄波诺的思考工具箱-人们对创造-铭润企业内训_管理培训

【书摘】打开狄波诺的思考工具箱-人们对创造

发布时间: 2016-01-05 19:37      来源:拓展训练 http://www.tuozhanm.com        点击数:
2016-01-04 这里提出的观点都是我的个人意见,根据的是我在创意思考这领域(包括教导创意思考技巧)的多年经验。 ◤像个艺术家般挥洒创意? 本书稍早提到,「创造力」一词因为用法很广,
2016-01-04

 

这里提出的观点都是我的个人意见,根据的是我在创意思考这领域(包括教导创意思考技巧)的多年经验。

◤像个艺术家般挥洒创意?
本书稍早提到,「创造力」一词因为用法很广,造成了一些混淆。我们通常是在艺术作品上ABC清楚感受到创意,便假定创意与艺术同义,教授创意思考,就必须教人们表现得像个艺术家。我们也假定艺术家可能就是教人发挥创造力的ABC人选。

本书关注的是改变观念和感知的创造力,也就是「水平思考」。就我关注的範畴而言,并不是所有艺术家都有很强的创造力,许多艺术家其实是风格师,他们有宝贵的感知和表达风格。事实上,艺术家经常被困在一种风格中,因为世界期望他们展现这种风格。你请建筑师贝聿铭替你设计大楼,你会期望一栋有贝聿铭风格的大楼。你也会期望安迪.沃荷(Andy Warhol)的作品有安迪.沃荷的风格。

其实艺术家重视分析的程度可能超乎许多人的想像,他们很重视自己的工作涉及的技术。艺术家一如儿童,同时具有清新、原创和固执的特质,但他们不一定具备创意思考需要的弹性。艺术家确实普遍希望创新,他们愿意试验各种观念和感知,也乐于以结果证明。这一切对创作来说都很重要。根据我对创造力的定义,有些艺术家确实是有创意的,但也有些艺术家并非如此。

对于创造力与艺术的误解可以分两个部分:首先是认为创造力和艺术有关;进而认为,艺术家(或任何有创意的人)就是教人发挥创造力的ABC人选。但是,ABC赛车手通常不是ABC的赛车设计师或教练。有些人认为艺术家可以薰陶学生,让学生也变得也创意,我相信有薰陶作用这回事,但其影响力很微弱,以薰陶作为教学法成果太差了。

就改变观念和感知的创造力而言,我不认为艺术家在对这方面的教学有任何长处。确实有一些有创意的人也擅长教人发挥创造力,而当中也有人刚好就是艺术家,但如果将创造力与艺术混为一谈,那就危险了。

◤我们必须解除束缚?
这一点我已经提过,在北美,所谓的创造力培训,大部分是以解除束缚、释放天生的创造潜力为宗旨。我同意,我们都应该解除束缚,放下对犯错和显得可笑的恐惧。如果能够自由地试验奇怪的构想、表达想法,这对发挥创造力确实是有利的条件,我不可能赞成抑制创造力。我们的教育体系向来重视评断制度和标準答案,因此,帮助人们突破这种模式的努力是值得鼓励的。

但是,解除束缚论的有限价值就是它ABC危险的地方。许多人认为,发挥创造力只需要解除束缚。许多组织因此相信,培养员工的创造力只需要请人来解放员工。创造力导师也因此相信,创造力培训不外乎一系列的活动,使学员感到无拘无束,能够畅所欲言。

我们的大脑运作并非以发挥创造力为宗旨。大脑的杰出之处,在于它会根据周遭事物自然地形成形态,然后坚持运用这些形态,这正是感知的运作方式。如果大脑不是这样运作,我们不可能正常生活。大脑的功能在于帮助我们适应环境,生存下去。大脑的设计并不是为了脱离已建立的形态,进而产生创见。

抑制作用使我们的创造力低于正常水準。如果我们消除抑制作用,我们的创造力将回到正常水準。但要有很强的创造力,我们还需要一些「非自然」的协助,例如本书稍后将阐述的刺激程序。

有些人确实有很强的创造力,也经常提出创见,但这些创见是否是大脑的自然活动?并不是。大自然偶然提供的刺激(一种自然的「随机输入法」)、某些事件不寻常地撞在一起,都可能让人产生创见。就像人会生病,但并不表示生病是人体的自然活动。因此,就算有些人一再提出创见,也不表示产生创见是大脑的自然功能,如果是的话,人类运用天生的创造力创造的结果,应该比我们看到的多很多。纯粹站在资讯系统行为的角度,我们很难想像一个记忆系统能够发挥创造力──除非是系统出错。

◤创意需要直觉?
常有人问我,直觉对创意思考有什么作用?在英文中,intuition(直觉)一词有两种意思。ABC种是指洞察力和突然改变看事物的方式。这种洞察力很像本书稍早提到的幽默现象,也就是水平思考的模型。如果我们能跨到侧线,就会看到它与起点是相连的,因此形成新的感知。就这层意思而言,我会说创意技巧的目的,就是帮助我们获得洞察力。

intuition的第二种意思,是指源自经验或思考的一种感觉,我们未釐清形成这种感觉的成分或步骤,因此称之为「直觉」,而非「想法」。我们可能会发现自己对某些议题有种直觉,这种直觉便是源自经验。有时候我们会将相关因素输入大脑,让直觉去处理,藉此得到结论,这种直觉则是源自思考。带着问题上床睡觉,就是让直觉无意识运作的一个例子。

在我们的意识之外,是不是真的有某种有益的心智运作?在理论层面上,我认为ABC不要替这个问题下定论,但我估计,我们将背景资料输入大脑,大脑确实会无意识地对资料和经验做一些重组。像大脑这种运用形态的系统,这不令人意外,因为这种系统很容易改变对事物的理解──只要进入形态的点稍微不同,就可能走往不同的方向,就像雨下在分水岭的两边,雨水的流向便不同。

重要的是在实践层面,如果我们认为直觉就能搞定一切,我们不必、也不能做任何事,这种想法很危险,它暗示我们应该放弃努力,只要期望在必要的时候直觉能发挥作用。这我当然反对。

我相信在水平思考过程的ABC后阶段,直觉确实很重要,我也相信直觉能带来宝贵的贡献,而且与所有刻意的创意技巧明显不同。不过,我认为我们应该将直觉的这些贡献视为一种「红利」,得到时心存感激,得不到时则继续运用创意技巧。

◤创意要够疯狂?
前面已经提过,一些从事创意思考工作的人所提倡的「疯狂」创造力,将创意思考贬低为一些不能认真看待的东西。疯狂很容易受到鼓励,因为它与正常思考截然不同,而且可以很有趣。在一个群体中,当人们竞相表现得更疯狂时,会觉得自己受到的抑制正逐渐消除。

要发挥创造力,显然不能留在既有想法中,而相对于既有想法,任何新想法都可能显得疯狂,因此我们很容易误以为创意思考就是基于疯狂,也很容易给人这种错误印象。

水平思考的技巧之一是刺激。我们必须设计一种不存在于经验中、或许永远都不可能发生的刺激,这是为了使我们脱离正常的感知形态,将我们的头脑置于一个可以移动到新意念的不稳定位置。这是一种刻意和系统化的程序,是针对不对称形态系统,以合乎逻辑的方式设计出来的方法。设定刺激,或是从刺激获得移动,都有正式的方法,这一切与为产生疯狂想法而做的截然不同。

说明刺激的逻辑和运用方法,显然和让人觉得疯狂本身是目的、而且是创意思考的必要条件大相逕庭。我一再提到,许多创造力导师都很重视疯狂,他们传播疯狂是创造力的精髓这种错误观念,使得那些希望认真运用创造力的人对创造力训练敬而远之。

◤创意是靠乱枪打鸟?
传统脑力激荡法给人的印象就是,创意思考有如乱枪打鸟,射出大量的疯狂点子,希望能击中某个目标。在发展出脑力激荡法的广告业,乱枪或许能打中鸟,因为广告业非常重视新意,但是其他大部分的领域,乱枪打鸟有如找一千只猴子打字,希望当中有一只猴子能打出一部莎士比亚剧本。

如果创意思考不过是这种有时成功的乱枪打鸟程序,我应该对它毫无兴趣。但实际情况不是这样,我们的感知形态有主要路径,它们有如河谷,会蒐集周遭的所有资讯,并让一切流入既有的河流中。因此,只要能脱离主要路径或集水区,便有很大的机会进入另一个集水区。创意思考与乱枪打鸟截然不同,它更像是在一条满是餐厅的街上,勉强自己离开常去的餐厅,去探索新餐厅。

只要脱离基于经验的惯常形态序列,就有可能发现新想法正等着我们。新想法早就存在,只要我们摆脱惯常的思考形态,就有机会发现它。然而,一个有价值的创见事后看来一定是合乎逻辑的,因此有些人会宣称,这种创见只需要一点逻辑思考就能得到,不需要搞那么多花样。

◤大跳跃胜过小跳跃?
有人说,西方的创造力一心想促成观念上的大跳跃,创造新範式;日本人的创造力则满足于连串的小跳跃式改良,不必骤然改变观念,就能製造出新产品。哪一种比较好?

小跳跃的创造力无疑是有价值的,西方某整程度上忽视这种创造力,因为西方人偏好真正的「大」创见,这种创见比较能满足自我,也比较容易打动别人。西方人重视天才型的创造力,有时候就会忽略了实用型的创造力。小跳跃的创见,通常是修正、改良或重组。一个创见的ABC价值,可能取决于大量的小跳跃创造力,这种创造力帮助我们从创新中挤出ABC价值。

但我也必须指出,连串的小跳跃加起来未必能产生一次大跳跃,因为大跳跃通常是範式的改变或新观念的诞生,涉及旧观念的重组,这不太可能来自小跳跃的累积。

大跳跃和小跳跃创造力都有必要,关键在于平衡。为了鼓励每一个人发挥创造力,我们应该要强调小跳跃创造力的重要性,如果我们只强调大跳跃创造力,人们可能会认为这只适用于从事研究工作的科学家或企业策略师。

◤创意思考是群体活动?
过去我们以脑力激荡法作为创意思考的主要方法,有些人因此认为,创意思考必须是群体活动。毕竟如果你一个人坐下来,你可以做什么呢?只能等待灵感吗?脑力激荡法的概念,是其他人的话可以刺激你思考,构成一种意念的连锁反应,因此脑力激荡必须是群体活动。

但事实上,创意思考不必是群体活动,本书提出的每一项创意思考技巧都可以由个人独自运用,不必仰赖其他人提供刺激。以我的经验来说,相对于群体合作,一个人努力得到的点子更多,意念範围也更广。在群体中,你必须听其他人讲话,可能也必须花时间叙述自己的想法,而且群体往往会选择一个共同方向,独自作业则可以选择自己的方向。

就社交面来说,群体活动确实有其价值。独自从事创造工作需要很强的纪律,因此实践上我通常建议结合群体和个人努力。我认为,个人提出意念和新方向的能力要比群体强得多;一旦意念诞生,就可以经由群体加以发挥并提出多种发展方向。

这里我想强调的是,创意思考并非像许多人所想的那样,必须是群体活动。

*本文摘自时报出版社【打开狄波诺的思考工具箱】一书,作者爱德华.狄波诺着有《六顶思考帽》和《水平思考法》等畅销书。

 

 

版权所有: 北京铭润拓展培训中心版权所有 Copyright © tuozhanm.com All rights reserved

集团总部地址: 北京市大兴区亦庄经济开发区4号街区力宝广场C座12层 全国服务热线:4000288501

备案号:京ICP备14001653号-14 _<a href='https://www.teamrater.com' target="_blank" >拓展训练</a>_<a href='http://www.dedecms.com/' rel=”nofollow”>Powered By DedeCMS</a> 0px